植保无人机掠过玉米田,智能灌溉系统守护百年板栗园,巡检机器人穿梭于现代化猪舍……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正被数据、算法与智能装备重新定义。
日前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政策东风与产业实践交织,推动中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田间到云端,从实验室到产业链,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农业生产关系与效率的重构。如何让新质生产力真正落地生根?协同创新如何破解行业痛点?新兴赛道又将催生怎样的产业蓝海?
田野里的“数字新农人”
在延庆广积屯村的农田上空,植保无人机灵活穿梭,细密的农药均匀洒落,为作物生长保驾护航。在怀柔渤海镇的明清板栗园,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时刻“站岗”,根据土壤湿度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助力栗树茁壮成长。在牧原股份的养猪楼内,猪舍“清洁保姆”忙前忙后,溢流排污装置自动将猪舍板下粪水清理得干干净净。在天润乳业丝路云端牧场,一头头奶牛佩戴着智能计步器,在宽敞整洁的现代化牛舍里悠然地吃着草料……
记者日前走访多地农业生产现场,一幅幅智慧农业的画卷徐徐展开,曾经存在于实验室中的先进技术,如今已应用于田间地头,让农业生产实现新跃迁。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业内人士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驱动农业变革创新的关键力量。但千钧之力,重在应用落地。只有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实际生产效能,才能真正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已经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嵌入生产场景,让每一个传感器、每一行代码都成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单元”,智慧农业也从概念走向实践。
“公司全面落地牧业集团化管理平台并集成奶牛场各类硬件智能产品,目的是实现数据自动上传,减少人为误差,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牧场管理过程透明化、质量管控数字化、成本控制精细化。”天润乳业董事长刘让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大禹节水旗下慧图科技打造“慧管家”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将算法应用于生产控制、卫星遥感、物联网监控、标准化种植等环节。
在牧原股份的猪舍上方,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监护猪的生活起居,饲养员用一部手机就能实时跟踪每头猪的健康状态。牧原股份董秘秦军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依托智慧生产,公司个别优秀产线的生猪养殖成本已降至每公斤11.38元。随着成熟经验的复制和推广,公司整体生猪养殖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农机领域也加速智能化应用落地。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依托工程机械领域的技术、制造、市场和管理优势,聚焦大型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一大一小”农机攻关领域,将新能源、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成熟技术应用于农机装备,开发出新一代高端型、智能型农机产品。“公司通过建立中联智慧农业云平台,在湖南、江西等地设立智慧农场示范基地,实现智能农机的远程操控和无人化作业,为丘陵山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可借鉴的智慧解决方案。”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说。
构建农业创新“生态圈”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重在协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需要整合不同类型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校、农业企业、政府等多方资源,以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协作方式,共同攻克农业科技领域复杂难题、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科研管理处助理研究员黄义表示。
——技术协同,助推前沿科技深度融合。以种业科技创新为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全球种业已迈进“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阶段。生命科学与数据科学结合愈发紧密,以基因编辑、细胞工程、合成生物等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合,新一轮智能化种业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记者梳理发现,多家种业上市公司通过技术协同已取得实质进展。“以突出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公司持续推广良种种植,目前公司在全球种子年销量2.93亿公斤,年推广面积2亿亩,年增产粮食50亿公斤,年助农增收超130亿元。”隆平高科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联合院校探索基因编辑等技术,不断加大科研力度。
——产研学协同,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企业、科研院所也在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孔祥智表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方向,应该是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让企业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先进科研设备,让企业需求和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直接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应用。
托普云农副总经理朱娜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作为智慧农业领域上市公司,托普云农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农业科研数字化创新项目。例如,针对农业病虫害监测难题,科研院校提供病虫害识别知识与数据,托普云农利用自身的AI算法与传感器技术,开发出智能病虫害监测系统,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政企协同,实现政策与市场高效对接。多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引入无人机等智能设备。日前,《浙江省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印发,重点提出了农业农村领域六大低空经济场景,计划到2027年,全省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新基建、新应用、新格局基本形成,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农用无人机配置全覆盖。北京市丰台区也在积极探索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农业综合执法与监管工作,通过无人机测绘遥感、红外线夜查、热成像等技术,对农田、河道、宅基地等实现精准高效监管。
在企业方面,大疆农业国内政企合作负责人聂宏远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大疆率先将无人机技术广泛应用至全国农业的生产环节中,经过近10年与各级政府和农技部门的协作,大疆农业无人机也从单纯的植保功能,逐渐发展出播撒、喷洒、吊运等多种作业能力,并同时应用在“农、林、牧、渔”等全场景中。大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开展无人机培训,累计培训6000名无人机教员,培养了超过40万农业无人机飞手。
掘金农业“未来式”
谈及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孔祥智认为,要尽快培育出大豆、玉米等重要农作物的突破性品种;加强本土畜禽品种的培育,发挥本土品种和外来品种的杂交优势,实现后来居上;在机械技术上,目前主粮作物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未来重点应放在丘陵山地机械化、大棚温室机械化等薄弱领域。适应科技发展大趋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赋能农业机械,推进农业机械智能化。
新赛道孕育新蓝海,技术转化带来估值重构,产业协同、跨界融合也催生出新商业模式。例如,低空技术应用成为政策支持重点,植保无人机服务覆盖率提升,相关企业技术服务收入稳步增长。数据资产化打开新空间,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交易气象、土壤等数据,衍生出保险精算、期货定价等增值服务。种业与数字技术结合催生品种权交易平台,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种质资源确权与追溯。农机企业与金融板块联动,通过融资租赁模式降低农户购机门槛。
政策提振市场效果明显。2月24日,农业板块全线大涨,智慧农业、福成股份、星光农机、庄园牧场涨停。低空经济板块涨幅居前,万丰奥威、天成自控、中设股份、华平股份涨停。
如何把握智慧农业投资主线?东莞证券分析认为,当前农业板块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在政策的推动下,有望迎来超跌反弹。
中航证券认为,AI切入智慧农业的新范式有望生成。智慧农业对提升行业整体种养殖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产保供都有重要意义。农业产业具有长链条、复杂度高的特点,新一代大模型将深入农业产业链种植决策、智慧养殖、农产品电商、智慧农水等环节,产生新的应用场景、呈现新的应用效果、创造新的应用价值。智慧农业产业需求规模和盈利点有望增长。
华西证券表示,2025年种植板块有望迎来高景气度。玉米和大豆全球供应偏紧叠加原油价格上涨预期将提振燃料乙醇需求,全球粮食供需格局改善将提升价格景气度,国际粮价上行将带动国内粮食价格提升;国内政策定调宽松,农业板块在通胀预期升温下往往有较好表现。
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反响热烈,折射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成长空间。低空经济、数据资产化、“区块链+种业”……这些新兴赛道的爆发,不仅意味着技术红利的释放,更预示着农业价值链的重构。新技术、新模式、新赛道等,共同勾勒出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农业新图景。
(本报记者 杨梓岩)
有话要说...